3月10-1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32届亚太区域会议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近40个FAO成员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会议。会议将审议本区域的粮食和农业状况,聚焦于该区域在粮食安全与营养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重点工作领域,目的是促进本区域粮食安全和营养,增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
会议包括高官会议和全体会议。高官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区域粮食和农业状况;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CFS)工作进展;如何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实现农民愿望;恢复牧场和森林,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还将讨论计划和预算事宜,主要侧重于FAO在本区域的重点活动以及权力下放进程。全体(部长级)会议主要议题是探讨加快亚太国家减缓饥饿进程的措施。期间,还将举行营养不良(与过剩)问题圆桌会议,还将讨论农业与绿色发展,恢复草原和森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农业、畜牧、水产业发展,以及太平洋岛国的经济作物生产等FAO在本区域的工作重点领域。
近些年来,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转型较快,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下降,贫困率明显下降,粮食安全状况大为改善,食物不足人数和占总人口比重都大幅下降。整体看,亚太地区饥饿人数占区域总人口比例从1990/92年的24.1%降至2011/13年的13.5%,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关于饥饿的指标指日可待。但是,目前亚太地区饥饿人数仍达5.5亿,超过世界其他区域饥饿人口总和。因此,必须加强本区域粮食生产,否则将导致下一代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到2050年,亚太区域一些发展中国家必须使粮食产量增加77%才能养活其国民。稻米是保证亚太地区粮食安全和生计的主要作物,占世界稻米生产和消费量的90%以上。根据成员国要求,FAO制定了一项区域稻米战略,本次会议上将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征求成员国意见。同时,亚太区域谷物、水果和蔬菜损失和浪费高达30%-50%,对此FAO在2013年8月发起了亚太区域节约粮食运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重要性的认识,此次会议也将就采取有效和协调一致的治理措施进行研讨。
营养不良也是本次会议关注议题之一。营养不良包含营养不足(包括微量营养素缺乏)和营养过度(超重和肥胖),也称为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目前,亚太区域大多数人粮食有保障,但因饮食结构欠佳,致使微量营养素缺乏症高发(有的发展中国家高达50%)。本次会议将介绍本区营养不良双重负担面临的严峻形势,鼓励参会代表探讨相应的政策举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