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19日,世界粮食计划署(以下简称世粮署)2013年第一次例会在罗马总部召开,执行局36个成员、56个观察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发基金(IFAD)、欧盟委员会等机构代表参会。会议推选E组牵头人俄罗斯驻粮农机构参赞Vladimir V KUZNETSOV先生为执行局主席团主席并主持此次会议。我处夏敬源代表率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推选了新一届执行局主席团,由俄联邦驻罗马粮农代表处参赞Vladimir V KUZNETSOV先生任主席,加纳驻粮农机构大使Evelyne A. Stokes-Hayford女士担任副主席,菲律宾、墨西哥、德国三国驻粮农机构代表分别担任主席团成员。
执行干事卡津女士向会议报告了世粮署高层官员的任命情况,包括Manoj Juneja先生,印度籍,担任助理执行干事及首席财务官,负责资源管理和问责。Elisabeth Rasmusson女士,担任助理执行干事,挪威籍,负责伙伴关系和政府关系服务。David Johnson先生,英国籍,担任总检察长及监察办公室主任,接替今年三月即将离任的Suresh Sharma女士。
执行干事卡津女士就世粮署现阶段开展的工作、战略调整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致辞。卡津女士指出,2012年是忙碌但富有成效的一年。在全球范围解决饥饿和营养不良,需要包括驻罗马粮农三机构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加强国家一级的能力建设。近一年来,世粮署完成了工作重心从总部到实地特别是区域办公室和国家代表处的转移,为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和管理,世粮署管理层承诺:1、落实国家代表培训计划;2、继续实施世粮署的战略转移,由粮食援助向粮食协助过渡,并帮助国家一级的领导人加强对战略转移的理解;3、加强世粮署内部政策、计划和创新部门的能力建设;4、在国家和区域两级加强创新和战略方案的设计。为此,世粮署将积极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各个层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职员的沟通,完善内部问责制度等。
2012年11月底,世粮署在全球范围内对其员工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帮助世粮署建立内部文化,明确战略重点,建立平等的性别关系等。调查结果表明,85%的世粮署员工对其在世粮署的工作表示自豪,认可世粮署的文化建设,认为世粮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
执行局成员积极回应了执行干事的致辞,夏敬源代表表示,中国政府长期与世粮署保持密切合作,支持世粮署“粮食援助(food aid)”向“粮食协助(food assistant)”的战略转移,对卡津女士加强内部管理和能力建设表示赞赏。
夏敬源代表指出,2008年9月,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时,呼吁各国未来五年对世粮署捐款翻一番。今年是五年的最后一年,中国政府将严守承诺,一如既往加强对世粮署的资金援助。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世粮署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针对卡津女士的发言,夏敬源代表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在世粮署的框架下积极推进“南南合作”项目,利用中国技术、资源、人才等优势,帮助受援国提高能力建设和恢复能力;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合作,特别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粮署的任职比例;三是支持罗马三机构的合作及力量整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次例会还审议了世粮署和难民高专署就旷日持久的难民提供粮食协助影响的联合评估报告。以乍得和孟加拉为例,该评估报告指出,在上述两国难民营开展的长期救济恢复项目,以粮食安全与营养、维持难民生计、保护妇女和幼童等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粮食协助,基本解决了难民的食品不安全状况以及部分的营养不良问题。
但是,对难民实施长期的粮食协助,往往受到捐助者的捐助政策和东道国政府的相关难民政策的制约,对旷日持久的难民开展粮食协助等发展项目,与捐助国传统的人道主义援助的理念不一致,往往导致捐助资金紧缺;东道国政府往往对建立难民营有一定的限制政策,难民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土地和充分的流动性,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正常的社会生活。
联合评估最后得出结论,上述项目的实施并没有使难民得以完全的自力更生,国际社会未能对难民有效融入当地的发展、或者自主返回故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评估报告建议,联合国各机构常设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加强问责制管理,帮助东道国加强能力建设,克服资金短缺障碍,并建立新的筹资方式,加强对捐助方的引导,增强难民的自力更生能力。
此次例会按照惯例审议了世粮署两年期(2013-2014)工作计划,包括例行的年会、例会、非正式磋商会,以及实地考察等安排。
会议还听取了区域主任报告,审批了一批长期救济和恢复行动。我处代表B组就津巴布韦、尼日尔长期救济和恢复行动在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