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粮代处新闻

粮代处举行中国与世粮署深化合作研讨会

日期:2013-05-08      作者:       来源:粮代处
  

  2013年5月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简称粮代处)邀请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以下简称世粮署)有关人员就深化我与世粮署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世粮署政府捐赠关系司司长Claudia Von Roehl女士率应急准备司、人力资源部、采购部、项目政策和创新司等部门的官员与会,我处夏敬源代表、郭汉弟参赞、张政伟参赞以及有关业务人员参会。

  首先,夏敬源代表对世粮署一行来我处参加研讨会表示欢迎,并向来宾简要介绍了我处的工作情况。夏代表回顾了我与世粮署的合作情况,赞扬了30多年来世粮署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消除贫困、战胜饥饿所作出的卓越工作,并高度评价了我与世粮署30年来的密切合作。

  夏代表指出,中国需要世粮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我们在外交领域面临国际社会的更多期待,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在更多的国际事务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国需要世粮署这样的多边外交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扶贫减贫、粮食安全事业。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西部地区仍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仍然需要世粮署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夏代表强调,世粮署也需要中国。中国一贯支持世粮署的工作,从资金上为世粮署发展提供了资助。与此同时,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大量实用和适用的农业技术,愿为世粮署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还有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希望能推荐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世粮署的工作。

  夏代表表示,此次研讨会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理清我与世粮署合作的思路与重点,为执行干事卡津女士访华提供参考;二是拓展双方合作领域,优化合作机制;三是增进友谊,为下一步深化合作奠定基础。

  然后,世粮署做了专题发言。

  (一)应急准备

  世粮署应急准备司处长Anthony Craig先生介绍了世粮署应急准备相关情况。他指出,世粮署作为联合国系统最大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准备。应急准备司的主要职能包括:信息搜集,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是应急准备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详尽的信息,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应急准备;数据分析,世粮署灾害准备团队与世界上顶级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最完善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对世界上发生的灾害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为灾害救援提供指导和参考;迅速反应,世粮署拥有大批实地救援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建立临时的通讯网络,开展必要的救援工作;技术支撑,世粮署通过地理信息系统、高分辨率探测卫星数据等,为各种灾害提供完整的信息和数据,分析灾情,特别是早期预警,能够在某些灾害发生前10天发出警示,对于防灾救灾可发挥重要作用。

  Craig先生认为,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组织能力,世粮署愿在灾害预警和准备、信息共享等方面与中国开展合作。中国在今年四月发射了“高分一号卫星”,世粮署希望了解关于该卫星的详细功能,并能分享该卫星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二)农村应对能力建设

  世粮署政策规划和创新司处长Richard Choularton先生介绍了农村应对能力建设。他指出,世界上尚有1.3亿贫困的农业人口生活在一天不足一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他们的生活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粮食安全状况非常脆弱。如何开展农村的风险应对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是世粮署的重点工作。世粮署政策规划和创新司开展各种工作创新,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应对,以及农村的能力建设。世粮署与各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等国家开展了试点项目,其中与美国乐施会(OXFAM)、瑞士再保险公司开展的“R4农村风险应对能力建设”项目,在此项目基础上开发的全面的风险管理取得了初步成功。该项目通过改善资源管理的组合(降低风险)、小额信贷、保险(风险转移)和储蓄(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扩展了金融服务,使农村的抗风险能力建设集成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包括生产安全网等,达到了保护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以及降低防灾抗灾成本的目的。

  Choularton先生强调,要通过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分析,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包括对旱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从而对农民的生产进行指导。例如,种植何种作物、何时播种或者收获等,改善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三)中国与世粮署的采购

  世粮署采购司处长Andrew Lukach先生介绍了世粮署的采购情况,特别是在华采购的有关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他指出,近年来世粮署每年的粮食采购均在200万吨以上,其中2012年世粮署共采购了210万吨粮食,采购金额达11亿美元,其中77%的采购来自发展中国家。这是基于世粮署“采购促发展”政策,即粮食采购尽可能在粮食需求附近地区采购,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促进当地粮食生产与流通。近年来,世粮署收到的现金捐赠持续增加,使得采购工作更加重要。

  Lukach先生介绍,2012年,世粮署在华采购粮食551吨粮食,价值87.2万美元。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可以为世粮署的粮食采购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世粮署已经出版了多语种的采购指南,其北京代表处在积极运作出版中文版本,指导中国企业或相关部门参与到世粮署的采购工作。

  (四)中国与世粮署的人力资源合作

  世粮署人力资源部高级顾问Anne Callanan女士介绍了世粮署的招聘制度,以及与中国的合作情况。她指出,人力资源部招聘合适的人员到世粮署工作,主要包括国际职员、咨询专家、初级专业人员、志愿者以及实习生等,其中国际职员(P级及P级以上)约1500名。每年世粮署都会有500个左右的职位进行调整,职位调整的原因是轮岗、人员退休或离任,主要的职位空缺为财务、安保以及实地岗位等。世粮署职位发生空缺后,会在其网站上及时公布空缺岗位的情况,包括岗位级别、任职要求等。

  Callanan女士还介绍了初级专业人员(JPO)项目,旨在为职业经验较少的年轻毕业生提供积累一线实地经验的机会,由派出初级专业人员的国家承担全部开销,并获得他们的工作表现与财务报告。每名JPO的资助期通常为两年,其中70%的JPO在两年期的工作后成为世粮署正式雇员,由于JPO多为女性,也改善了世粮署的性别状况。JPO项目多为发达国家资助,近年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加入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为捐赠国培养人才,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声望,也为年轻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参与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的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达到了“多赢”的目的。

  (五)世粮署合作机制

  世粮署政府捐赠关系司司长Claudia von Roehl女士介绍了世粮署的合作机制,特别是双轨机制(twinning)和世粮署与巴西的合作情况。她指出,为世粮署项目运行更加有效地获得资源、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开拓捐赠渠道、推动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开展,世粮署积极推行“双轨机制”,如某捐赠国提供援粮等实物援助,但不能提供相应配套的运输、仓储、物流等管理费用,此时需要世粮署寻求其他捐赠方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费用”(Twinning),来弥补这部分成本。自2004年以来,通过双轨制,世粮署共获得9.91亿美元资金,为62个国家提供了180万吨的粮食援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von Roehl女士还介绍了巴西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的相关情况。卓越中心成立于2011年3月,由世粮署与巴西合作局合作建立。卓越中心充分利用世粮署和巴西相关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承担了世粮署示范中心的功能,包括学校供膳、小农户采购促发展,以及现金、票证的使用等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运作,将有助于政府加强其扶贫减贫能力建设,是世粮署与巴西成功开展“南南合作”项目的典范。

  最后,夏敬源代表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召开时机、参会人员和会议议题都十分重要(Important time, important person and important topic),研讨会在以下几方面达到了预期目的,并提出了下一步合作建议:第一,探索战略合作;第二,开展项目合作;第三,加强技术合作;第四,拓展“南南合作”;第五,深化人力资源合作;第六,推进采购合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