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4-26日,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阶段成果总结推进大会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FAO”)总部罗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大使广德福出席会议,并在7月25日上午的“粮食体系转型实践:成功经验、难题挑战和今后方向”全体会议上作国别发言。
广德福指出,近年来,新冠疫情、气候灾害、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交织叠加,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复杂严峻形势。目前,全世界有7.83亿人面临饥饿,全球粮食产量中有三分之一遭受损失或浪费,还有30多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
广德福强调,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吃饭问题始终是“天字第一号”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列的17个发展目标中,“零饥饿”是最为优先的目标之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的重中之重。应对粮食安全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广德福表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确保农业与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通过综合施策,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2%,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中国依靠自身努力成功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与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会前,中国农业农村部提交了一份《国家层面粮食体系转型的进展报告》和四个实践案例,系统梳理并生动展示了中国在2021年9月联合国粮食体系峰会召开以来,扎实高效推动粮食体系转型的主要成就和具体行动。
广德福对此进行了重点介绍。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奠定生产发展制度基础。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出台《黑土地保护法》、《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3-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等;出台《到2025年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反食品浪费法》等推动粮食体系绿色转型, 出台《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等推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和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并开展能力建设促进增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出台政策防止规模性返贫。
二是扩大融资创新,提供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加大粮食体系金融支持力度,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推动粮食体系数字化转型,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基层治理的应用推广;支持粮食体系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强化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营造互利互惠国际环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际合作,开放共享。中国与FAO、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等国际粮农机构在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减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了长期伙伴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粮农议程设定、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全球及区域治理网络;中国加大对FAO信托基金的投入及使用效率,通过南南合作等项目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努力;中国通过搭建FAO-中国农科院创新平台等“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创新平台推动粮食体系科学研究项目合作。
广德福最后表示,中国在实施粮食体系转型路径过程中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等挑战。中国期待此次大会能够搭建起全球粮食体系转型知识共享平台,对各国重点研发项目、最新技术成果、良好实践案例等进行持续交流互动,并搭建各国粮食体系具体领域专家或带头人联系网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争取早日实现2030年议程。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FAO总干事屈冬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裁阿尔瓦罗·拉里奥、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辛迪·麦凯恩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以及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萨摩亚、尼泊尔和亚美尼亚等多国领导人出席高级别开幕式,来自160多个国家的近2000名各界嘉宾,包括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大会。
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参赞童玉娥、梅红永一同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