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8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FAO”)2023年世界粮食论坛期间举办“创新突破助力粮食安全”专题会议,FAO总干事屈冬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大使广德福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农业创新与突破:中国经验与贡献”主旨演讲。
广德福在演讲中系统介绍了全球发展倡议落实情况,特别是全球发展倡议作为发展领域公共产品对于全球减贫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他表示,FAO等五家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3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饥饿人口较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增加了1.22亿。当前,距离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时间框架已经过半,饥饿人口数量不降反升,粮食安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应对的全球性挑战,关乎全人类福祉,各方要以更大的决心、创新的思维提出更多务实举措共同应对。广德福介绍,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坐标系。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第76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站在全人类福祉的高度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立足中国和世界各国积累的有益经验,从八个方面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政策建议,其中粮食安全和减贫是重要内容。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中国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重振了国际发展议程,开展了众多合作项目,建立了广泛合作网络,改善了各国人民生活。去年举办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上,中国宣布在减贫、粮食安全、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八个领域与国际合作伙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并发布了32项务实举措,包括成立全球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推动减贫国际合作;发起“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同有关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生产和科技合作,帮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自给自足水平;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发起农耕文明保护倡议;正式启动总额5000万美元的中国-FAO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等。目前,32项务实举措已有一半实施完成或取得早期成果;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50个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10多个已经实施完毕,项目库务实合作项目总数已接近200个;中国政府立项安排1000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已提供2万个培训名额,落实成效得到各方高度赞誉。
广德福在发言中还系统回顾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在农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做法。广德福表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立足国内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政策创设、科技创新、基层创造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较高水平,去年达到13731亿斤,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远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中国依靠自身努力,不但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6%的水资源,供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潜力,为中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搞起“包干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全面取消农业费税;从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中国政府始终支持农民首创精神,尊重基层探索实践,领导推进农业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生产关系不断优化,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农村发展活力极大提升。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力,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营造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基础研究,加大农业基础和前沿技术支持力度,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农作物强杂交优势利用与新品种创制、绿色超级稻培育、动物重大疫病流行机制与疫苗研制等已居世界前列;强化条件支撑,发展成设施完备、装备精良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体系,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已达1000多个,建立起由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造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位居世界第一方阵,去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自主选育作物品种面积占比超95%、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农作物耕种收总机械化率达73%。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粮食产能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理念创新引领农业农村发展,为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锚定前进方向。面对时代之变、世界之变,中国立足自身实际,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中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生产方式,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坚持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22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33元,同比增长6.3%,增速继续高于城镇人口收入增幅;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坚持开放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为各国提供发展机遇,又推动更多中国优势产能技术走出国门,惠及世界人民;坚持共享发展,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按照世界银行全球绝对贫困人口标准衡量,中国过去40年来使近8亿人摆脱贫困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广德福最后呼吁,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如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仍然道阻且长。中国创造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发展领域的公共产品,不仅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中国将坚定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期待继续致力于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各成员国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愿同各方一道,继续落实好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对话交流和创新合作,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贡献积极力量。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美国国务院全球粮食安全事务特使卡里·福勒、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自然科学学院教授安德里亚·克里桑蒂分别围绕原子能对粮食安全的贡献、适应性作物和土壤健康、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主题发言。
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副代表、参赞李波一同参加了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