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粮农热点

南方有嘉木,黑茶自神韵

——国际茶日系列之五

日期:2020-05-08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国际
  

   

    

  安化黑茶,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茶汤透明洁净,香气浓郁清正,长久悠远沁心,茶香杂以药香、果香和草木香。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唐代史料中被记载为“渠江薄片”,曾列为朝廷贡品。明朝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大量远销西北。 

  安化黑茶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三尖茶”又称为湘尖茶,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

药用价值

   

 

  黑茶现已被世界茶学界和医学界公认为21世纪最健康饮品之一。临床证实,黑茶具有解油腻、治肚胀、疗腹泻、消脂肪、止渴生津、提神醒脑、调理肠胃、促进消化等功能。长年饮用对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有良好的效果。黑茶最显著的功效是“刮油”和降“三高”,对肠胃问题有独到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主要集中在成熟叶、茎、梗中,黑茶采制原料较老,矿质元素含量比其他茶类高。其中氟对预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疗效;硒能刺激免疫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对治疗冠心病,抑制癌细胞的发生与发展有显著效果,茶叶中硒含量可高达3.86.4毫克/千克。 

  产地环境     

 

 

  安化黑茶因产自湖南安化县而得名。陶澍诗云:“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安化古称梅山,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麓,资水中游。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的山区,宋代建县时,茶树已“山崖水畔,不种自生”。 

  安化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水系密度大。茶园土壤富含氮、钾等有机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月。 

  安化境内拥有占全球85%的冰碛岩地貌,冰碛岩素有长寿石、吉祥石之称。安化县冰碛岩层厚度、规模和岩石质量均称“世界之最”,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茶,使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2ppm,是全国茶叶含硒平均值的两倍,世界茶叶含硒平均值的7倍,安化黑茶是名副其实的“富硒茶”。冰碛岩这种6亿年前冰河世纪的遗迹是形成安化茶叶优良品质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条件。     

  历史渊源 

    

  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存于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公元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是最早有关安化茶叶的记载。 

  延于五代及宋 

  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 

  万历年间,经户部裁定,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被正式确定为“官茶”,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这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安化黑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于1953年研制出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于195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相关附件: